文玩知识

如何鉴定古瓷器的气泡(玩瓷器到底是望气还是

时间:2023-02-15 04:36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国富民强,人心浮躁。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有钱了,但传统和以前美好的东西几乎都扔的差不多。还好,咱们收藏圈子里有那么一些人,热爱古代文化文物,不遗余力的保存下来很多老祖宗的好东西。今天不说钱不钱的,只聊一聊这些宝贝文物到底要如何断真假。 dedecms.com

其实,文物真伪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赝鼎的故事。齐国讨伐鲁国,索取馋鼎。鲁国送过去一个假的馋鼎,齐国人识破了说这是赝鼎。赝品,才是假古董的学名。当然很多有名的古代赝品,现在已经成了真古董。比如书圣王羲之的真迹,目前几乎无法肯定有真品,而著名的《兰亭序》更是赝品成堆,有些还是大名家临摹的。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copyright dedecms

说远了,还是说说瓷器文物鉴定吧。 dedecms.com

其实,古董文物古董文物,首先是古代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美学价值好说,就如同珠宝美玉每个民族都喜爱一样;但史学价值一般朋友就不太理解了。其实,这个史学价值,由于人类有民族和国家,所以有历史学价值的古董文物往往经济价值更高。著名的中国国宝“何尊,利簋”,器型都不大,就是因为何尊有“宅兹中国”利簋有“唯甲子朝武王克商”的记载而成为青铜器国宝文物中的国宝。它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这是任何其他文物不能替代的宝贝。

dedecms.com

再说美学价值。美是什么,好像大家都知道,仔细研究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或许,和谐,纯粹,崇高可以称之为美。本文不讨论这些枯燥问题,说说美女吧。虽然各民族对于自己的美女都有自己的眼光,但有些标准都还是一样的。有些则不同。比如黄种人以皮肤白为美,白种人却以接近黄钟人的小麦色皮肤为美。但不管怎样,对于古代艺术品的美的追求,却是各国各民族同样的喜好。 内容来自dedecms

所以,中国古代瓷器文物之中的美品,也因此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热爱。虽然现在瓷器基本上退出了以实用为主的消费市场,但用来陈设和作为高价值载体,还是有它存在的重要意义的。 copyright dedecms

梵高的画一般人看不懂。黄宾虹先生也曾经说过我的画要五十年后的人才能欣赏。和龚贤一样,早期的宾老画多为白色,晚期却黑乎乎一片,极其类似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转变。浙江省博物馆曾经有过宾老的真迹展览,我去看过,确实那种早期的山水比较容易看懂,但难脱前人的痕迹。而晚期的黑黄作品,则需退后两米,方显气势磅礴。走进了看一尺,反而密密麻麻,不知所云。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黄宾虹山水

织梦好,好织梦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copyright dedecms

极简和极繁,都很难表现出意境。由此意义上来说,宾老的艺术成就确实独树一帜,后人想学真不容易。这绝不是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所能画出来的(不是贬低两位大师,方向不同而已),号称三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先生,估计也难有这些心血来做。

内容来自dedecms

说到这里,朋友要说了,我们玩瓷器的,你说画干嘛?其实,说的不是画,而是美感。这种美感才是收藏家鉴定真伪的法宝,而这美感是学不会的,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培养。如果都如刘强东先生所说的脸盲,分不清美的脸和丑的脸,那么在古董收藏的路上走不远,成就也高不到哪里去。

copyright dedecms

继续说瓷器。我们常见到瓷器收藏朋友拿着个显微镜对着瓷器仔细看。特别是逛地摊的时候,几乎人手一个聚光显微镜。这玩意笔者也有,也用,但大多数时候是不需要借助它的。所谓瓷器鉴定死亡气泡法,也不知是哪位大神发明的,在民间极为流行。拿着镜子到处找死亡气泡,没有死亡气泡的就是新货。。。。。诸如此类的所谓气泡鉴定学。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内容来自dedecms

对于气泡鉴定学,笔者就不多说了,省得挨骂。只说一句,这种所谓的死亡气泡学,其实来自于先人总结的眼学秘籍。说白了就是传世已久的一些瓷器表面现象如破泡的总结。烧瓷器作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一旦成型后没有高温环境,其性质是不会继续发生化学改变的。没有化学反应,那么作为气泡的水和二氧化碳无法形成,所以所谓的气泡死亡只是物理变化而已。。。。(读高中时候认真学过化学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常识) copyright dedecms


文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