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知识

文博工作要“接地气”

时间:2021-05-14 07:12

  贾建威,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出生于1964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历代陶瓷、青铜器及玉器研究鉴定。2006年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个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曾主持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甘肃彩陶》的内容设计、编撰和《古丝绸之路的文明》、《甘肃彩陶》展的布展等工作。2007年获得第七届“全国十大文物精品陈列”奖。1995年至2015年,多次参加了全省博物馆一、二、三级馆藏文物的鉴定、确认,为建立数据库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奠定了基础。曾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的《全国县级博物馆提升规范》课题调研、规范编制,负责了展示提升规范的编制。系《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副主编,曾参与《甘肃文物精华》的编撰,任执行编辑,并负责瓷器部分的编撰;负责编写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彩陶》展览图录;《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副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重大子课题《西夏文物·甘肃编》副主编。 本文来自织梦

  初见贾建威是在他的办公室,工作异常繁忙的他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很多学术型专家一样,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但说到自己专业领域时,立刻显得览闻辩见。博物馆学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专业选择,也是一种“家传”。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便有了经常接触文物的机会。“我从小在甘肃省博物馆大院长大,那时候就喜欢看各种展览,尤其喜欢看自然和动植物标本、人类从猿到人演变的展览,长大一些,就对各类人文历史文物展更加感兴趣,多年来的耳濡目染,让我对文物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眼中,这些陶陶罐罐、金石玉器,或“蓬头垢面”,或“光彩熠熠”,都充满着与身俱来的灵气。

内容来自dedecms

  正是出于对文物骨子里的热爱,贾建威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文博系学习。谈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贾建威不无自豪地说,在当年文博系的课堂上,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学者,授课的马承源、汪庆正、张浦生、费钦生等学者在学术界的威望很高。当时负责给他们教授中国青铜器的马承源先生,时任上海市博物馆的馆长,年逾花甲本该退休在家安享天伦,却依旧活跃在教学一线,亲自给同学讲解青铜器,令人十分钦佩。 dedecms.com

  进入复旦之前,贾建威曾在甘肃省博物馆工作六年,有过实践工作的经历,他对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上学期间,他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当地博物馆里学习,丝毫不敢浪费一点时间。他回忆说:“没离开兰州之前的我只是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知识面也相对偏窄,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上海地区广阔的文保视野,复旦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老师们悉心教授的理论基础,还有同学之间的交流切磋,让我的大学时光充实且获益良多,并打下了坚实的文博知识基础。”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在面临多重“优越”的选择之下,贾建威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开始了数十年的博物馆人生。 内容来自dedecms

  贾建威的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彩陶的演变、纹饰特征及鉴定等。他说,我认为做展览就要研究当地的文化,一个博物馆并不是所谓的”大杂烩“,把什么都摆出来,而是要做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东西。彩陶是我省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无论从出土的时间、数量、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从彩陶的图案和纹饰的演变,可以看出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在甘肃出土的彩陶纹饰中,出现了很多鱼纹图形(甚至还有国家保护动物娃娃鱼的形象)、湖泊、漩涡和水波等图案的陶罐,从这些图案不难看出当时甘肃的水资源极为丰富,并不像现在这么干旱,且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类型是采集渔猎型。不管是直接的反应还是间接,这些图案都从不同侧面反应了古人们的所见所闻及生产生活类型,看着这些极具智慧的图案,仿佛就像古人智慧的一瞥被永远记录了下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织梦好,好织梦

  “文物在不懂行的人眼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文物背后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及美学等,这也是文物吸引我的一大特点。”贾建威说:“就像传承有序的彩陶发展史,其实也代表着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很难做深入研究。” 内容来自dedecms


文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