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知识

专访文物鉴定家杨伯达:玉器伴我一生

时间:2021-07-20 11:50


专访文物鉴定家杨伯达:玉器伴我一生
 
2005年10月20日16:00 央视《大家》  
 


杨伯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大家》10月播出节目《文物鉴定家杨伯达:玉伴一生》,以下为节目内容。 copyright dedecms

  主持人:中国人都很喜欢玉,但是玉却很难让我们看得清楚,读得明白。今天的采访将会是一次非常幸运的采访,因为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杨伯达先生将会和我们一起来到故宫博物院的玉器馆,来看一看那些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玉器珍品。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解说: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古代玉器陈列馆,设在钟粹宫,那里在晚清曾是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寝宫。末代皇帝溥仪也曾在这里居住过。玉器馆自1988年成立后,收藏了从距今五、六千年到清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玉器的一个总体展示。而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伯达说起这些玉器来,可谓是如数家珍。

内容来自dedecms

  杨伯达:这个柜子里面就是我们经过整理以后,发现故宫的旧藏玉器里面也有一批是红山文化的。这个就是属于红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大概是距今六千到五千年的光景。这些是南方系统的良渚文化,主要的这个神器玉琮,它这个是玉璧,这两种东西是代表良渚文化玉文化的典型的玉器。从工艺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的战国的玉雕在整个中国玉雕史它是最高峰。那就是说从工艺角度来看,战国完全是成熟的,它有鬼斧神工之力,做什么都可以。

本文来自织梦

  解说:玉器馆中所展出的玉器,只是故宫博物院所有院藏玉器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历经24位君主收藏下来的这3万多件玉器,精美绝伦之作可谓比比皆是,从距今5000年前的玉猪龙,到夏商西周的玉跪式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玉璧,以及其后各朝各代的玉器珍宝,尽收其中,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来自织梦

  主持人:玉啊,我们普通人是很难看明白的。您到故宫以后,您是怎么学会了看玉、判断这些玉的? copyright dedecms

  杨伯达:我195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调过来。那么在这个时候吴仲超院长交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让我,还有两位一起三个人给库藏的清代玉器分分级别,分分自留的还是外拨的。 copyright dedecms

  主持人:当时故宫有多少件玉器? dedecms.com

  杨伯达:三万多件。

copyright dedecms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统计过您看了多少件玉器? dedecms.com

  杨伯达:一万件吧。 copyright dedecms

  主持人:就看了一万件? copyright dedecms

  杨伯达:一万件,这是个概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主持人:在这之前您懂玉吗?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杨伯达:一般的知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那么进到故宫来一看,原来那个知识已经大大不够了,那就需要从头学习了。 dedecms.com

  解说: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人都喜欢玉,但是能够真正识玉懂玉的人,却少之又少。而杨伯达,这位出生于辽宁抚顺的78岁的老人,在半个世纪的研究中,不仅创造出了一套不同于先人的全新的古玉鉴定方法,在晚年更是首开我国玉文化研究之先河,被公认是中国玉学的泰斗级人物。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1956年初进故宫博物院工作时,面对上万件玉器,也曾经感到一片茫然。

织梦好,好织梦

  杨伯达:我到故宫来讲,开始还是因为我是个内行。进故宫,我很有信心的。后来一接触到文物,我一下子觉得不行了。文物是一个行业,不是美术史 不是历史行业,那么怎么办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主持人:跟您原来的领域是完全不一样的?

dedecms.com

  杨伯达:不一样的,我认为不一样。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一进去我就知道了。那怎么办?一个办法我赶快向吴院长说,我走了,逃离掉。 后来我想,我到故宫来是找了吴院长,怎么能再跟他说我回去呢?这个我不好意思,我觉得中国人还是讲信誉。你对老人,他年纪比我大得多。那么我就下决心我还可以做个“半专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主持人:您这个时候北方人刚硬性子出来了。

dedecms.com


文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