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知识

古玩骗局频现 陷阱多维权难暴露监管漏洞(图)

时间:2021-08-27 10:33

    水母网3月26日讯  (YMG记者盖鹏)“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许多造假、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得以集中曝光。然而,在以“真假辨伪”为永恒话题的古玩收藏市场,却似乎风平浪静。就在“3·15”前夕,南京市民王先生花费6万元买了个“古董”,经鉴定却发现“古董”底部有“微波炉适用”字样。 dedecms.com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烟台也涌现出大批收藏爱好者,每到周末便会云集各大古玩市场。但是,面对技术含量颇高的古玩,多数市民不具备鉴定素养,上当受骗的情况屡屡出现。

内容来自dedecms

    古玩江湖,水有多深?在维权困难的情况下,市民们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水母网()就此展开了调查。 织梦好,好织梦

    古董骗局频现,老农花毕生积蓄买一麻袋假货

copyright dedecms

    家住烟台芝罘区奇山小区的李先生,退休后迷上了收藏,他在古玩市场转悠的时候,遇到了一名自称爱好收藏的王先生。王先生拿出一张紫砂壶的照片来给他看,问:“你有没有这样的紫砂壶?如果有,我出高价买你的。”这个人给李先生留了联系方式,说如果有货就马上联系他。

织梦好,好织梦

    没过多久,还是在古玩市场,李先生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姓何的人。“要不要紫砂壶啊?”这位操外地口音的何先生跟李先生一边搭讪,一边拿出了紫砂壶的照片。老李觉得这张照片上的紫砂壶和前几天王先生给他看过的差不多。他告诉那个卖紫砂壶的人说要考虑一下,并留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本文来自织梦

    老李马上回家找出了王先生的联系方式,对方说愿意出 30万元买紫砂壶。觉得有利可图,李先生赶紧联系何姓卖家,一番交涉后双方以接近10万的价格成交。可是,当他付款把紫砂壶买到手后,那个王姓买家的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何姓卖家也联系不上。李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拿着紫砂壶找专家鉴定后得知,高价买来的壶仅值一两百块钱。 本文来自织梦

    像老李这样上当受骗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市博物馆多次面向公众开展免费鉴宝活动,很多满怀希望来鉴宝的市民都败兴而归,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闫勇介绍,在去年的一次活动上,一位牟平来的老大爷扛了一麻袋“宝贝”,焦急地等待鉴定结果,得知自己的“玛瑙”“玉石”全都是地摊货,老大爷当场就瘫坐在地上。据老人的儿子介绍,他们都是农村人,经济条件很有限,老人买这些东西花了20万元,一辈子的积蓄都败光了。 内容来自dedecms

    古玩造假手段不胜枚举,玩家易上当

dedecms.com

    古玩收藏种类繁多,与之相随的就是不胜枚举的造假手段。近年来,像“汉代玉凳”、“金缕玉衣”等假古董事件曝光,更是让藏家和普通市民对古董收藏望而却步。 本文来自织梦

    就职于烟台芝罘区某事业单位的毕先生有20多年的收藏经验,提到古玩造假,他立刻打开话匣子。“讲一天一夜都讲不完!”毕先生说,仅以书画为例,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三类作假情形:一是收购年代久远的临摹作品,盖上被临摹对象的印章冒充原作,称作“改款”;二是新书画搭配旧装裱,俗称“装棺材”;三是对当代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雇高手临摹其作品,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织梦好,好织梦

    赝品被做好后,在流通上市前还要经过包装,目的是提高赝品的身价。在这个环节,通常会采用编造“故事”、名家鉴定、广告宣传等手段。“故事”被圈内称作噱头,即给赝品杜撰一个离奇的故事,增加它作为“文物”的历史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身价。毕先生告诉记者,即使是真品,某些时候也会为了提高身价编造“故事”。 织梦好,好织梦

    另一种情况,则是卖家明知是假货,还串通设局“埋地雷”。毕先生告诉记者,像奇山小区李先生的遭遇,就是典型的“踩地雷”。在收藏业内,“半桶水”的藏家最好骗,因为他知道一点门道、喜欢自己选货,可是所掌握的收藏知识又跳不出造假者的圈套。

本文来自织梦

1  2  

dedecms.com


文玩知识